

[河北日报记者董立龙 天津报道](节选)
▲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众创空间,降低了门槛,使得一些青年科研人员也有机会共享这里的设备和平台。
?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内,一位研究者正在实验室内进行操作。
政府服务升级,资源要素集聚
把服务视为核心竞争力的不仅是“双创特区”,如今打造政府服务升级版的理念,已经扩展至天津市各区域、各部门,一些政府平台还以此集聚人才、资金等要素资源。
对宁波、苏州、青岛、大连等地进行两轮考察之后,荆东辉最终决定将自己的CAR-T免疫细胞治疗癌症(白血病)项目落户天津。
荆东辉的CAR-T免疫细胞治疗项目对白血病的治愈率超过90%,其产品可填补国内市场空白。 “我选择天津,是因为这里有个可共享的公共设备平台。”荆东辉口中的这个平台,名叫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,由天津市和科技部等4个国家部委联合共建。这个研究院可以为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药物发现、药物分析测试、药物临床研究等多方面的专业服务。
“我们找到了科技人员创业的‘痛点’。这些设备对他们而言,不仅投资巨大,而且每年用不了几回,使用效率也不高。”该研究院党委书记孙大海曾任滨海新区副主任,他表示,研究院不仅是个国家级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平台,还致力于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。
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等领衔,以13位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创业领军人才等为骨干,以千余位青年科研工作者为生力军,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人才聚集高地。
据介绍,这里已经研发出了埃博拉疫苗等重大创新成果,并在几年间为国内外400多家企业提供了8万多次专业技术服务,同时还引进了项目320个,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48家。
类似这样的平台打造,也成为天津市在提升政府服务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的重要举措之一。
作为一家综合性、国际化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,天津国际生物联合研究院打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平台,让政府有限的财力和资源不再“撒芝麻盐”。
科技型中小企业 成天津经济“顶梁柱”
“你们记者常熬夜加班,用眼多,来试试这个。”与记者见面聊了没几句,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党委书记孙大海就当起了“推销员”。
他告诉记者,自己手中的护眼贴利用了缓释技术,可以长效改善眼疲劳症状。
生产护眼贴的企业是从孙大海所在的研究院成长起来的。作为一个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,这里已先后催生壮大1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。
因为小,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很多地方不被重视。而在天津,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“发展经济的顶梁柱和生力军”。
据天津市科委主任陆文龙介绍,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发展到7.2万家,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达3400家;全部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的48%以上,缴税总额占工业企业的30%以上。
“‘十二五’期间,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,天津年均GDP保持增长12.3%的速度,靠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增量弥补了传统产业的减量。”陆文龙说。
有媒体评价,如果把天津经济比作一个生态系统,科技型中小企业无疑就是拔尖冒头、茁壮生长的小树。这些小树,孕育着生机,培植了希望,成为天津的城市新名片。
3月31日受访时,陆文龙利用的是会议间隙。当天,他正和滨海新区七个功能区的科技局长们探讨,怎样进一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“小升高”“小壮大”。
“我们主要做法的第一条,就是真重视。”陆文龙回顾,过去五年,天津市委、市政府几乎每年都要召开千余人参加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大会,并由市长挂帅,四位副市长分别担任副组长,重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财政资金落实、科技金融融合、创新创业支持等难点问题。
为让各级政府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,天津还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情况纳入了对各区县政府、市有关部门领导班子的考核中。总体发展目标、财政投入、政策落实等都是考核内容,既考核班子也考核干部,并按季度对社会公布。
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干部帮扶机制就此建立,全市先后有7100名处级以上干部,共帮助引进、创办、转型1.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。
同时,天津市财政投入200亿元,引导科技金融投入2000亿元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。其中对于1.8万家初创企业给予90亿元的无偿资助或股权注入支持,另有106亿元以政府周转资金方式培育了科技小巨人企业3000家。
在此过程中,类似上述联合研究院这样的孵化器也发挥了筑巢引凤的重要作用。丹娜(天津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哈佛大学博士后周泽奇创办的,企业起步刚两年,就有9个产品获得了欧盟认证。
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天津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,更成为天津经济的创新之源。李克强总理就此专门作出批示:“天津将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起来,有力促进了转型升级,相关经验可予总结,以资借鉴。”
http://hbrb.hebnews.cn/html/2016-04/07/content_94119.htm